100元4个小时上门服务电话-24小时空降全国约一对一游客登录,300元快餐不限次数qq,700元三小时不限次数品茶

您所在的位置: 惠安文明网 > 文明论坛 > 内容页
社区有温度 城市有品质
来源:惠安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9-09-06 责任编辑:陈攀峰 薛逸群

  据泉州晚报报道,今年是泉州市连续3年进行社区营造。社区营造是市委、市政府“城市管理提升三年行动”中的一个项目。从2018年起,社区营造项目从直接指定的方式变成通过培训晋阶择优社区,从而实现“自下而上”的营造过程,重视民众参与性、项目可行性。在之前组队报名的基础上,多个列入竞赛选点的参赛社区,将于9月中旬选出4个社区进行营造。

  何谓“社区营造”?它指涉的是,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此一过程便是社区营造。

  社区既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也是进行社会治理最基本的载体,因此,社区如何管理、如何管好至关重要。在以前很多年,社区治理更多停留在依靠政府解决问题的层面,没有真正动员到居民身上,“政府发力、民众无力、社会乏力”一度是社区治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政府的治理负担很重。

  社区经营改变了传统的治理思路,让社区里面的人由原子化、散沙化的个体组织起来,使他们从陌生人变成熟人,从熟人变成有社会联系的人,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治理模式从“自上而下”变成“自下而上,上下结合”, 促进社区“人、文、地、景、产”的协调发展,有助于美化人居环境、传承地方文化、激活地区经济、提高凝聚力和归属感等等,最终让社区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体。

  尽管社区营造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各地也都在尝试推广,但在具体时间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障碍与困境。首要的是,居民参与积极性不强。有些居民已经养成几十年的依赖习惯,普遍存在“搭便车”的心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那些由社区牵头丰富社区居民生活的活动配合度很低。其次,居民缺乏对社区文化最基本的认同,年轻人和中年人很少参与社区活动。缺乏认同,无法建立共同体意识,自然也就缺乏行动能力。再则,社区营造缺乏可持续性。社区营造最大的功效也不在于某个时间段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而在于打造一个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平台,形成一种常态化的长效机制,居民形成自我造血、自我服务的模式。但当前社区营造普遍是一时兴起,脱离了政府的指导、社会工作者的组织,轻易又恢复到老样子。

  可见,推进社区营造,还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方面,政府不必包办一切,而是要冲破观念束缚,让渡空间,充分赋权,给予居民参与的空间和渠道,激发居民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发动多元主体力量,持续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孵化力度,引入更多社会资源,激发多元主体的创新和创造活力,逐步形成政府引领、社会协同、群众自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与时俱进更新社区营造的理念。

  最后,社区营造离不开每一位居民的参与,应增强社区文化认同感,增强社区凝聚力,大力鼓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人人参与,人人互助,人人都是志愿者,社区才会变成更有温度、更宜居的社区,每个人也才能从中获益。当每个社区都成为有温度的社区,城市也将成为更有品质的城市。(曾于里)


相关报道
聚焦惠安
文明创建
道德建设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
惠安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东南网 承办
联系电话:0595-87382418 E-mail:wmb736241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