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伙伴,甚至还担负着帮助孩子认识世界、建立价值观的作用。不过,现在适合孩子听的儿歌太少,尤其是新创作的儿歌,部分作品歌词无趣无味、三观陈旧,有的还带有物质化的倾向。为此,业内专家呼吁,不要把成人的物质化倾向过早传导给孩子,请多给孩子留一点纯净的空间。(8月15日《北京日报》)
音乐教育家周海宏认为,优秀儿童歌曲应该满足三个标准:第一,好听,适宜儿童传唱;第二,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培养孩子善良、友爱、勇敢、正义等优秀品质;第三,作词时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贴近孩子的心理,而不应站在成人的视角居高临下地教化宣讲。然而,近些年来,能够满足上述标准的优质儿歌越来越少,很多孩子平时唱的、哼的,要么是太成人化、物质化的流行歌曲,要么就是格调不高、缺乏品位的灰色儿歌——儿童不唱儿童歌、适合孩子听的儿歌太少、儿童歌曲创作断层与失语,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儿歌佳作稀缺”,不只是幼儿和中小学生文化生活单一的小事,而是事关孩子品德养成与身心健康的大事。正如著名词曲作家付林表示,“儿歌的功能不仅要让孩子们感到开心愉悦,健康快乐地成长,还要启迪孩子心智,丰富想象力,提供美的价值。”亦如一些教育工作者表示,“有时一首成人歌曲甚至就消解掉学校两三个月的德育教育效果!”歌曲也是在传递一种价值观,中小学生需要积极向上的观念引领,而现在不少歌曲随口就是情啊爱啊,甚至还有一些低俗歌曲在校园私下流传,这无疑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儿歌佳作稀缺”,有其复杂的成因。一方面,现在的歌曲创作大多是商业行为,有邀约才有创作,儿歌作品的商业回报低,肯为孩子写歌的人自然就少。有的即使创作,也往往坐在家里凭空想想就写,对儿童心理不甚了解,使作品缺少童趣童真。另一方面,能达到上述“三个标准”的儿歌创作人才匮乏。随着老一辈优秀儿歌创作者的相继谢世和诸多音乐制作机构的转型改制,愿意从事儿歌创作的作者及发行单位日渐流失。此外,学校的音乐教育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也是一个严重问题。不少学校把音乐课当成了“副科”,且教的大多是老的儿童歌曲,鲜有吸纳新的优秀儿歌进入课堂,进而形成不良循环。
因此,要想改变“儿歌佳作稀缺”的现状,亟需多方发力。比如,充分运用法律、财税等多种手段,加强知识产权?;ぃ鞫捅;ぷ髡叩拇醋骷で椋睦醋髡呱钊肷?、深入实际,努力创作符合时代特征和儿童需求的优质儿歌。事实上,国内乐坛才华横溢,具备实力的音乐人不少,也可考虑设立儿歌创作基金,引导他们主动为儿歌创作出力。同时,全社会包括学校都应积极为儿歌创作与传唱搭建平台、孕育良好市场,比如组织儿歌演唱会、校园歌咏比赛等创意策划和宣传推广活动,让更多新的优质儿歌流行开来。(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