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高考后的状态”立刻成为了微博热搜话题,有人选择学车或旅游,有人选择“放纵自我,熬夜追剧睡懒觉”,也有人感到“有点迷茫,一时不知道做啥”……有电商平台表示,高考结束当晚新用户暴增,美妆个护类目整体同比增长超过260%,意味着不少人在踏入大学前,正在抓紧时间变美;甚至有00后女生在高考结束当天,就从外地赶到广州的美容机构,在父母陪同下接受整形美容手术,变美似乎“迫不及待”。(6月26日南方都市报)
每年高考过后都会出现一波学子“整容热”,生活条件和美容技术越来越好,在家庭有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对某些瑕疵进行手术矫正,或者追求美丽的颜值预期,作为个人选择原本无可厚非,也是大家所乐见的。只是凡是得有适度、讲究理性,过度迷信颜值难免会“矫枉过正”甚而“适得其反”。
外在美的积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日常社交还是职场交际,都不失为“加分项”,能够带来一定的优势。不过,有道是,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一个人的涵养、素质、能力才是“硬核”标配,若无“内功”做支撑,再姣好的面容、再美丽的颜值,都未必能成职场“胜者”、人生“赢家”。
反观现实,就业、创业、事业等因颜值出众占据先机者不是没有,但终究只是极少数;因缺失高素质做匹配,高颜值未能真正成为优势,庸庸碌碌乃至“昙花一现”者则不乏其人。相反地,更多的事业有为、有成者,恰恰是那些看上去相貌平平者;而那些在各行各业表现出色、做出重大建树者,真正让人羡慕和敬畏、打动人们内心的是内涵、能力和贡献,大家往往很少在意、关注他们的颜值。
无论是先天优势还是后天美容,高颜值固然让人赏心悦目,但如果迷信颜值的能量而忽视或放松学习、努力,难免影响自身成长与进步,颜值优势反倒可能变成竞争劣势;倘若自恃有好颜值而忽视自身修养,目空一切、任性而为,非但不会给人好感、为人生加分,而只会令人不屑甚至唾弃。因而,一味拼颜值甚至陷入“颜值迷信”,不仅是缺自信的表现,而且无异于舍本逐末,未免欠理智、不可取。
打破“颜值迷信”,固然需要年轻学子树立正确的“颜值观”,并警惕当下美容市场鱼龙混杂的风险,避免花钱遭罪达不到理想效果,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痛苦和烦恼;同时,社会有关各方也要讲求正确的价值导向,恪守德能兼备的选人用人原则,摒弃以貌取人的就业、创业“颜值歧视”;学校、家庭也要多加引导、诱导,让提升综合素养、掌握过硬学识本领、靠奋斗而不是靠颜值成就事业、追求幸福成为青年学子们的普遍共识和共同崇尚。(闻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