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一高校宿舍内,毕业生离校后将大量垃圾遗留在走廊和房间,现场一片狼藉。一在校生说,垃圾本应由毕业生带走,现在都堆着,宿管和保洁阿姨也难以收拾。(6月20日 澎湃)
6月是毕业季,很多大学生走出校园,即将步入社会。在这样的时刻,大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母校告别,应该给学校留下什么,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也关系着其社会生活能力。
可是,一些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在离校的时候,不是积极将文明的一面展现出来,而是“破罐破摔”——反正就要离开这个学校,留下垃圾也没人知道,自己不需要承担责任。正是处于这样的心理,一些大学生才在离校时,抛弃文明,放纵自己,导致校园和宿舍成为垃圾场。郑州的这所高校就是这样。大量的垃圾遗留在走廊和房间,不仅给保洁清理带来很大难度,也让自己的文明形象跌碎一地,毁于一旦,暴露出一些人文明意识和道德素养的缺失。不能不让人追问,这样一个不注重文明,不懂得感恩的人如何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和生活?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照理说,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素养,掌握着深厚的理论知识,他们性格开放,思维活跃,应该成为社会的文明排头兵,成为社会的文明希望,应该用青春、健康和文明去展现大学生的时代面貌和社会风尚,可是在现实中,一些大学生却没有展现出这些积极形象。比如,一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遵守公共道德,但是一到离开的时候,就原形毕露,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所能够注重文明形象,但是一回到私人场所,就判若两人,还有一些大学生严格的监督和约束下能够循规蹈矩,但是一旦脱离监管,就变得“无法无天”。排队插队、乱丢垃圾,污言秽语,违反交通法规等,这些都让大学生的健康形象蒙羞。
大学作为自己生活了四年的场所,在这四年的成长里不仅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同学间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可以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牵动着情感,留存在心底,成为一生的印记,作为大学生应该珍惜和爱护这里的一切,保持大学干净整洁的容颜,虽然即将离开,但是这种情感是不容忽视和玷污的。且不说,在离开时,特意花时间将母校仔细地清理一番,单说顺便带走自己的垃圾,也是对母?;镜淖鹬睾透卸?,是对保洁的关爱,更是一名大学生基本的文明和素养。每位大学生都应该用文明离校,上好最后一课,为大学时代画上完美句号。这应该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告别。
文明,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不管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在私人环境,不管最后离别还是日常生活,不管有没有外部监督,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对文明保持敬畏,保留文明红线,时刻牢记文明,恪守道德,维护秩序,让文明成为习惯,成为自觉,这样才能在社会站稳脚跟,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肯定。对于大学生而言,文明是大学生向社会交出的合格答卷,也是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开启通往成功大门的钥匙。(刘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