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思政课的主题是“粮食”,上课的老师是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第一小学的郑晓娟,她也是学校的校长。“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粮食的道理,每位学生从小就知道,又能有几个孩子真的明白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并付出行动呢?上这堂课之前,郑晓娟让学生进行了一场关于“粮食问题”的项目式学习,其中六(1)班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进行调研,得出了调查报告。(6月12日钱江晚报)
节约粮食是教育必修课,但是如何加强教育,让小学生对节约粮食有着深刻理解,自觉注重节约,对老师来说却是不小的考验,这位老师没有按部就班地进行理论灌输,没有讲大道理,而是积极创新,实施项目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调研报告的方式去查找原因,寻求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显然是一种积极和深刻的教育理念。
节约粮食是成年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却很模糊,这主要因为,一方面,这些小学生没有承受过饥饿,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自然不知道粮食的珍贵,不懂得珍惜粮食,尤其是在物质丰富的当下,很多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享受着父母和爷爷奶奶甚至外公外婆的多重溺爱,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在“吃”的问题上,也是随心所欲,要什么有什么,这样的情形下,虽然一些孩子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生活中,很多孩子忘记了节约粮食的美德,养成了挑食,好吃懒做等习惯。
另一方面,食堂饭菜存在着问题,比如,口味不符合一些学生的需要,比如,在分量上不注重科学设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食量,导致供给过量,出现剩饭剩菜,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出现剩饭剩菜的主要原因。
不仅如此,这些学生还将导致剩饭剩菜的原因聚焦到媒体对农业的报道上,从媒体的报道方面寻找原因,可以说,只要和节约粮食有关的方面,都在学生的调研之列,这样的思考更加成熟,形成的调研报告也更加全面。
找到了这些原因,就等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远比在课堂上空洞的说教要有说服力,也有效的多。
调研报告是一种文体,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虽然小学生的水平可能不那么标准,但是至少这是一种有益尝试,而且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和解决,这种教育理念无疑是值得称道的,符合教育的本意,也是一种积极的举措,就拿此次来说,如果老师将浪费粮食的原因直接告知学生,将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前公开,学生不仅一知半解,而且无法享受到调研和探究的乐趣,这无疑是一种缺憾。教育要“教”更要“育”。因此,应该积极转变方式,创新方法,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能力范围内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刘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