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元4个小时上门服务电话-24小时空降全国约一对一游客登录,300元快餐不限次数qq,700元三小时不限次数品茶

您所在的位置: 惠安文明网 > 文明论坛 > 内容页
让点滴善行激荡大爱涟漪
来源:惠安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9-02-28 责任编辑:陈攀峰

  近日,泉州晚报一则《老太太“搓丸蒸糕”义卖筹款济危困》的报道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不少读者看完报道都被深深打动。该报道讲述的是,南安溪美街道有个“老太义工团”,年龄多在60—80岁之间,已有百余人,每月的固定几天或重大节庆日,她们会“搓丸蒸糕”进行义卖,并将筹到善款用于帮助弱势群体;这样的善举,一坚持就是7年。有老人表示:“虽然年纪大,但我们身体都还挺硬朗。只要身体允许,我们会一直坚持做下去,也希望带动更多人加入到爱心行列中,帮助更多弱势群体?!?/p>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在感叹,“社会越来越冷漠了”,各种“扶不扶”“帮不帮”的争议,让很多人在行善时顾虑重重。但真的是因为社会冷漠,所以我们不敢行善,还是我们是在为自己的冷漠找借口——正是因为每个人的冷漠导致了社会的冷漠?答案恐怕是后者。社会转型的迷离、价值多元的冲击、传统道德的稀释,不少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做点什么事都得考虑“投资回报率”,满脑子盘算“值不值”,而不是“该不该”,一来二去就都成了善行的观望者,而不是行动者。

  南安“老太义工团”给所有人上了一堂课:有善心,就有善行;做善事,不需要理由和借口。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这一群老人都比不上年轻人,但只要有一颗善心,她们就可以将其转化为善行。因此无论是以前不被人理解的收废品,还是现在风雨无阻的做糕点义卖,她们都在发挥余热,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善心“花开一朵”,善意便能“梅开二度”,善意和善行都是可以传递的——这是“老太义工团”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2012年“老太义工团”成立时,爱心队伍只有几个人,所捐善款一年千余元;但经过7年的发展,这支爱心队伍如今已有百余人,所捐善款也升至一年几万元。

  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本能;人们有些时候怯于行善,并非他们对善没有追求,而是恰巧少了一个引子、少了一个榜样。这个时候,只要有人以其善举为大家带一个头,那么就会一呼百应,其他人也会从观望者变成行动者。因此,“老太义工团”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这个队伍越来越庞大、帮助的人越来越多,还在于她们其实给我们社会根植了一个善念,为人们的善行做了一个引领。人们在被这个新闻打动的同时,善意的种子已经在生长,最终也将结出善行的果子。

  中国古语有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任何关系都是相互的,善人者,人恒善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助人者,人恒助之。虽然说“漂母饭信,非为报也”,老人们做善行并不图什么,但好人好报——这是我们对“老太义工团”的祝愿,也是她们应该得到的。老人们年纪都很大,每月固定几天以及重大节庆日都需要忙活,有时还得熬夜到凌晨两三点,这很辛苦,但也很充实、很快乐。像采访中老人就表示,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忙碌一边聊天谈笑,一起做善事,生活变得充实又有意义。这些老人,有的老伴已经去世,有的子女外出打工,生活都比较孤寂;但在“老太义工团”里,她们有了伙伴,她们再次找到自己的价值。她们无私地帮助他人,实际上善行本身也在回馈着她们,她们也得到了善的祝福。

  我们祝愿“老太义工团”的老人们健康、快乐、长寿,我们也希望她们的点滴善行会像投掷到湖里的石子,激起善的浪花,扩散出大爱的涟漪,不断壮大崇德向善的浪潮。(曾于里)


相关报道
聚焦惠安
文明创建
道德建设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
惠安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东南网 承办
联系电话:0595-87382418 E-mail:wmb7362418@163.com